从“动画表现力”,看中国游戏崛起

发布时间:1小时前  |  标签:            

前段时间,日本动画行业的一则事件引发广泛讨论。外媒Automaton报道称,日本动画导演正被廉价外包“淘汰”,而AI技术的普及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危机。

事件的起因源于动画师、角色设计师Joni在X平台上的爆料。他收到一份“调整AI动画”的委托,要求修复AI生成动画中的闪烁、部件损坏等问题,并按帧付费。Joni愤怒地拒绝了这一工作,并警告此类做法可能在业内蔓延。

这一现象与月初X用户Naegiko发布的Sora 2生成动画(2500万播放量)形成呼应。短短几十秒:拳风呼啸、气息爆裂,乍一看真有点“热血番”的味道。Naegiko感叹:“我已经能想象未来成百上千的AI同人、AI恶搞动画的诞生了!”这一现象同时加剧了从业者的焦虑——AI不仅可能降低动画制作成本,甚至可能直接取代部分人工岗位。

在日本,许多工作室将初稿制作外包至海外,再交由本土导演进行修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然而,由于预算固定,导演被迫在有限报酬下反复修改低质量原画,导致人才流失。行业本已面临动画师短缺,而AI修正与外包压榨的双重压力,进一步削弱了日本动画的创作生态。

尽管影视动画与游戏动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前者侧重线性叙事,后者强调交互反馈),但核心制作流程——角色设计、动作渲染、特效优化——高度相通。而日本影视动画面临的困局,与日本游戏行业近年暴露的问题同根同源:

技术停滞:动画产业依赖外包修正,恰如日本游戏厂商长期复用动作素材库;

人才断层:动画师因低薪高压离职,对应游戏领域资深开发者流向中国企业;

创新瓶颈:预算局限下的重复劳动,导致影视/游戏动画均不敢创新。

而中国游戏厂商在相同领域的选择形成鲜明对照:

技术投入:采用影视级动捕技术,让动作更流畅逼真;

人才储备:组建专属动画团队,避免外包导致的品质波动;

创作自由:允许动画师实验高风险高回报的表现形式。

当日本动画业疲于应对成本问题时,中国游戏已在其传统优势领域(二次元领域)实现追赶甚至赶超。

中国二次元游戏的赶超

年初,《明日方舟:终末地》的角色动画视频在日本开发者间引发热烈讨论。起因是日本网友在X平台对角色“伊冯”动画的惊叹(视频播放量超755万次):流畅的动作表现、细腻的角色个性刻画,以及细节处理的水准,远超日本本土游戏的普遍水平。

日本虚幻引擎开发公司Indie-Us Games的代表Alwei转发并直言:“当我看到这个作品时,感觉近期中国游戏与日本游戏的最大差异已非画面,而是动画质量——不仅是角色动作的流畅度,还包括物理反馈、镜头运镜、视线引导等全方位优势。”

随后,他又发帖补充道:“日本游戏的制作理念是降低动画成本,因此很难在每一部单独的动画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们只对动作捕捉做了最低限度的改进,但即使这样也很昂贵,而且他们重复使用了很多通用动作。”

这一观点得到日本动画师たからっきょ的印证:“近年来,中国游戏的动画表现力已形成代差优势。问题不在于预算高低,而是分配逻辑——日本厂商更倾向于堆砌画面表现,因为这是‘最直观的卖点’。即便预算相同的情况下,动画人才储备与制作体系也已无法支撑同等精细度的内容产出。”

曾参与中国项目的日本动画师芝樹则从开发模式角度补充:“中国项目的资金与人力投入是日本的十倍量级,而不是那种‘几亿日元首日营收就能回本’预算。此外,中国团队的创作自由度更高,许多‘疯狂’的创意在日本会因为成本或风险被直接否决,但这恰恰让作品更具表现力。”

这一现象和趋势在9月底举办的2025年东京电玩展上得到进一步印证。

中国厂商带来的《无限大》《明日方舟:终末地》等作品,不仅实现了从移动端到主机/PC的全平台覆盖,更在内容创新上让人耳目一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公司聚焦在传统IP游戏,包括卡普空、科乐美和光荣特库摩在内的日本发行商带来了其标志性IP续作的试玩演示,例如《生化危机9:安魂曲》、《鬼武者:剑之道》、《怪物猎人物语3》、《仁王3》和《寂静岭f》。这种策略背后是严酷的市场现实:面对开发成本飙升和人口老龄化,成熟IP成为最稳妥的选择。卡普空、光荣特库摩等公司正通过最新引擎技术对这些经典作品进行现代化改造,试图在保留核心粉丝的同时吸引新一代玩家。

造成中日游戏产业差距的深层成因是人才与工业化体系。日本游戏行业长期依赖“匠人文化”,但老龄化与新人培养断层导致人才储备不足。而中国厂商通过全球化招聘与标准化管线建设,实现动画产能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中国游戏崛起的背后

二次元领域是中国游戏崛起的一个缩影。近些年,中国游戏在全球市场的表现越来越亮眼,好评度和玩家粘性持续走高。

相比海外厂商,中国游戏公司参与的赛道宽广——从二次元、开放世界到跨平台服务型游戏,几乎覆盖了现代游戏产业的所有热门领域。在研发投入方面,中国厂商的预算规模、技术迭代速度以及全球化人才配置,都展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工业化能力正在获得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种发展态势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尽管海外传统厂商仍坐拥深厚的IP储备和单机游戏开发经验,但其对全球市场快速变化的应对能力已明显滞后。保守的IP运营策略和高昂的开发成本风险,严重制约了这些老牌厂商的创新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而中国游戏企业拥有几大核心优势,诸如敏捷的开发模式——快速迭代适应市场的变化、前沿的技术探索——勇于尝试创新解决方案,以及精细的本地化策略——精准触达不同区域玩家等等。

从《原神》到《黑神话:悟空》,这些标杆作品不仅在日本、欧美等成熟市场站稳脚跟,更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中国游戏”的品质认知和品牌影响力。《原神》证明中国团队能驾驭主机级开放世界技术,其跨平台同步更新能力至今仍是行业标杆,同时通过“璃月”等设计,将山水意境等中国文化符号转化为全球玩家喜爱的游戏内容。《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现象级热度,标志着中国3A级游戏研发能力的成熟,且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受到更广泛的讨论和传播。两者均打破了“中国只能做手游”的刻板印象,证明中国团队同样能驾驭多个游戏平台,甚至主机/PC在内的核心玩家市场。

短短十余载,游戏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游戏平台、游戏内容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突破性的动画表现到商业模式的自我革新,再到全平台的技术整合,中国游戏正给全球玩家带来更多创新、高品质的游玩体验。

下载「陀螺科技」APP

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

首页

游戏资讯

运营推广

研发设计

行业活动

数据报告

工具包

GAME SHOW

VR陀螺

前方智能

关于我们

关闭